您当前的位置:创新研究网资讯正文

"蛟龙出海"——马里亚纳海沟发现活动泥火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11 01:38:52  阅读:812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巩新亮

蛟龙号资料图

科技日报青岛7月13日电 (记者付丽丽)13日,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科考队员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至此,2016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历时94天,航行11837海里,累计下潜22次,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考察任务。

本航次第二阶段首席科学家彭晓彤表示,这是蛟龙号自2012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以后,首次重返海沟区密集地开展超过6000米深度的下潜作业,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长期以来,由于深海探测技术的限制,深渊一直是人类探索地球的“禁区”。彭晓彤介绍,本航段依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深度作业优势,在全球深渊的代表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作业,成功获得了海斗深渊探测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这对于科学界探究深渊、环境和地质过程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跻身深渊科学前沿研究之列。

本航次科考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南坡发现了活动的泥火山,拍摄了大量高清视频资料;证实了马里亚纳海沟北坡作业区海山为泥火山,获取了大量泥火山地质样品。这些样品和视频资料为研究泥火山地质活动和俯冲板片的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初步探明了维嘉海山与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联通性。科考人员通过与采薇海山的对比分析,表明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与采薇海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除了少数海绵动物及其共生的俪虾有可能是新种外,其余种类与采薇海山基本相同,改变了海山间生物群落联通性差的传统认识,为科学评价海底环境、合理设计深海采矿系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中国大洋第37航次总指挥邬长斌表示,本航次大深度潜次多,其中6500米级潜次共5个,超过6000米深度潜次共9个,最大下潜深度6796米。在大深度潜次中,蛟龙号总体技术状态稳定、各系统设备性能可靠。

邬长斌介绍,在本航次富钴结壳海山区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多次实现长距离、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离最长达到5000米、水下作业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单潜次最大地质样品取样重量达124千克。创造了自蛟龙号下潜以来单潜次航行距离、作业高差及地质样品取样重量的最大纪录。

“通过本航次实施,蛟龙号由试验性应用向业务化运行迈出了坚实一步,国家级开放、共享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邬长斌说,目前,第二批潜航员逐步具备了驾驶操作潜水器进行作业的能力,载人潜水器专业化人才队伍日渐成熟。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