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源自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
文/响马 新零售商业评论特约评论员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ID:xinlingshou1001)
“国产品牌能成为乱象终结者吗?”
借助颜值经济大趋势的“东风”,美容仪赛道越来越火。
上个月,美容护理品牌inFace宣布获得由小米集团、顺为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要知道,这是今年以来小米在美容仪市场做出的第三笔投资。
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容仪品牌飞莫拿到IDG资本独家投资,这是飞莫成立以来的第3轮融资。此外,新锐品牌听研(BIOLAB)也在今年完成了由天图投资领投的新一轮融资。
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使美容仪这一细分赛道稍显“拥挤”,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网络流传的“智商税”“山寨”等争议。
面对层出不穷的争议,资本果断入局,有“大风大浪出大鱼”的架势。和美容仪品牌、商家一样,资本瞄准的,仍然是广大消费者的抗老“新刚需”。
从众筹到资本捕风
对于资本的接连介入,有媒体称之为“捕风游戏”,但从赛道的角度看,这场“游戏”有一个起风的过程。
这一点,inFace创始人肖音的经历颇为典型。
生产出一款洁面仪后,肖音找到小米,希望能在小米众筹平台发布产品。作为一个新品牌,产品要登上小米众筹并不容易,当时,小米众筹一批只有两款产品,而参选产品多达30多个。
肖音没有想到,小米很快就答应了。
分析人士认为,增加美容仪品类,不仅是拓展新市场的机会,也能增加小米众筹对女性用户的吸引力,让未来的众筹产品更加多元化。
对于inFace来说,这无异于能量爆棚的“助推器”。2018年1月,inFace声波离子洁面仪上架小米众筹,两周时间支持人数超过13000人,众筹金额达340万元,达成率超过600%,一跃而成小米众筹上的爆款。
半年后,inFace黄金美容棒上线小米众筹,热销超2万台,风靡一时。
正是inFace的脱颖而出,让小米见识了美容仪市场的巨大潜力,一股女性消费者主导的美容仪热潮席卷而来。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美容仪年销售额和年销售量实现了双突破。
其中,美容仪需求量从2014年的131.9万台,增长至2019年的655.2万台,复合增长率达37.79%。同时,中国美容仪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0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66.22亿元。
该机构预计,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元,到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
之所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首先与消费人群的变化密切相关。
近些年,主力消费群体持续年轻化,向包括95后、00后在内的Z世代转移。这一群体更注重自身的颜值和时髦的消费体验,以悦己为主要目的,因而对“初老”“抗老”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代际人群。
据天猫线上消费数据显示,家用美容仪产品消费的主力群体为18~35岁女性,“瘦脸”“祛皱”“紧致”“提升脸部轮廓”等关键词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搜索频率高。
其次,企业端的生产升级,呼应、推动着美容仪消费潜力的释放。
很多人对美容仪的印象,更多是价格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美容院使用的“大家伙”,不仅价格不亲民,操作也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但是,通过减小功率、减少功能等方式,厂商们将专业美容仪家用化,“大家伙”被细分为洁面仪、射频美容仪、光子嫩肤仪、脱毛仪等产品线。
如此一来,门槛不低的专业美容仪“变成了功能、功效打折,但操作简单上手,价格也更为平易近人的家用美容仪器”。
再者,分期付款的普及,让消费端、企业端“无缝”对接。
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2020年线上女性抗老美容仪商品中,单价3000元以上的抗老美容仪的消费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图源:CBNData发布的《2021女性抗老投资洞察报告》
新零售商业评论认为,女性消费者“舍得花钱”的背后,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分期付款等消费贷。
武汉一位媒体从业者坦承,自己看中一款总价接近4500元的“家用热玛吉”美容仪,对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采用24期免息支付的方式后,她感觉“占了巨大的便宜”。“24期免息,平均每个月只需要187元,相当于不要钱。”
这些因素,促使美容仪形成消费潮流,推动品牌加速抢夺市场。
两极分化,乱象迭出
中国美容仪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近年来,国际美容仪品牌凭借产品上的先发优势,吞下中国约80%的市场份额。和国产美容仪相比,国际美容仪的价格要高出10倍乃至100倍。
据媒体报道,高端市场主要被来自日本、欧美的外资品牌“盘踞”,除了飞利浦、松下、日立等国际家电巨头进入这个领域,日本的娜蜜丝、雅萌、城野医生等品牌也具有较高知名度,欧美则有Tripollar、Foreo、Clarisonic等品牌。这些品牌的市场价格从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集中分布在5000~7000元区间。
国内也产生了金稻、美悟、丹龙、娇源等新兴品牌,但因为发力时间较短,仍然处于模仿国际品牌的“初级阶段”,品牌影响力较弱,只能攻占中低端市场,产品售价大多在500元以下。
从高端到中低端市场全覆盖,看起来是国内外品牌对消费者展开“围猎”之势,各种乱象纷至沓来。
一位消费者对媒体表示,其在网红博主自创品牌“山茶花”小程序上,购买了一款“黑头清洁护理仪”,用完以后鼻子泛红,“很痛,并没有所谓的吸黑头效果,用过一次后就不敢再用了”。
高价产品的效果也让消费者大感失望。上述消费者曾购买3500元的松下射频美容仪,因感觉“没有任何效果,很鸡肋”,被她束之高阁。
事实上,许多高价购买美容仪的消费者都表示,最初心血来潮购买的美容仪,都没有逃过“吃灰”的命运。媒体称,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使用效果完全不像商家宣传的那么神奇。
去年8月,深圳市消委会发布一则耗时三个月的调查试验结果。对比10种销量较高的知名美容仪,结果显示,10款产品宣称的瞬间提拉、二次清洁等效果,均不如商家宣传的功效显著。
这些问题,都是大批消费者的“血泪”。
北京美妆穿搭博主“小尾巴璠”透露,她购买美容仪,先通过网络平台种草,接着“看很多测评对比”,最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用这套“方法”,她选购了“黄金棒”和ReFa两款美容仪。
用过之后,这位博主直呼:“于我而言都是智商税,只有消水肿的功效。”
不只功效遭受质疑,央视新闻《每周质量报告》曾对美容仪进行调查,发现10款热销美容仪中,有6款产品的镍释放量不符合相关标准,容易导致过敏等问题。另外,还有2款产品存在低温烫伤风险。
当“智商税”“山寨产品”“黑产”等风评持续发酵,泥沙俱下,国际美容仪品牌难免会受影响,国产美容仪品牌更是进一步被削弱。美容仪品牌Silk'n的品牌总监云峰直言:“在产品品质和营销方面,国产品牌确实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对于有志冲击中高端市场的国产品牌来说,这一局面却暗藏红利。
国产能否跑出黑马
国产美容仪品牌“反击”国际品牌的底气,来自国内市场本身。
业内人士曾指出,中国美容仪行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年轻消费者追求流行趋势的速度,明显快于国外,“中国反而有望成为新品研发和潮流创新的主阵地”。
天猫国际数码家电负责人仁博也感知到了类似的变化。
他对媒体表示:“相对产品外观,国外消费者更在意产品功效。而从天猫国际来看,国内消费者既看中产品设计,也越来越看中功效,同时对美容仪的需求更加精细化。从年龄来看,国内消费者更趋于年轻化。”
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对品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业内人士李淼称:“就像很多女孩喜欢吃又害怕变胖,所以才成就了很多网红代餐品牌。想脱毛又怕疼还会反复,所以才使无痛不伤肤强脱毛的Ulike代表流行,这是思维创新带来的技术创新。”
李淼分析行业数据发现,中国美容仪市场在不断扩容,也在不断进行技术淘汰。
在他看来,美容仪做大容易,做小却非常困难,这期间可能需要上万次测试,才能实现多功能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小型化,“对技术的占领,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根基”。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美容仪品牌要抢回国际品牌掌握的市场,最需要的就是技术的积累和突围,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壁垒。
技术研发需要长期深耕,现状是,过去几年,不少国产品牌推出了一系列高性价比产品,利用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慢慢改变着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固有印象,而资本的助推,又为这场“反击战”提供了“火力”。
用分析人士的话说:“在没有颠覆性技术问世的情况下,资金和扎实的供应链能力或许是改变行业格局的最好办法。”
新零售商业评论认为,这正是小米们不惧争议、跑步入场的原因。
上个月,网友发文追问:“百亿规模的美容仪市场,能诞生估值10亿的黑马品牌吗?”
不用说,国产品牌都希望自己是那匹“黑马”,但梦想要照进现实,对内要把握产品质量、安全度及用户体验度,对外要阻击国际品牌,哪一项都非易事。
原标题:美容仪争议越大赛道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