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智的互联网观察”(ID:hear_and_tell),作者 唐小智,36氪经授权发布。
曾几何时,IBM、Oracle们是传统IT的霸主,企业既受益于它,却也受限于它。如今,传统IT巨头的日子江河日下,云计算的大潮已全面袭来。短短数年间,IT领域缘何发生如此多的变化?
“天下苦IOE久矣”
全面云计算时代到来前,一家企业信息化永远摆脱不了的几个名字是:IBM、Oracle、EMC、Intel……这些被称为IOE们的大佬统治政企IT市场长达20年,其商业模式近乎类似于“商业税”,以20年前的产品持续向企业收取售卖和服务费。这些服务的确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了技术上的便利,但也因其高昂的价格、赶不上业务变化的创新,成为了压在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想留不能留,想去去不掉。
天下苦IOE久矣,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变革来得并非毫无征兆,当垄断企业安于现状,巨变就已经在角落处暗自生长。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非常推崇一本名叫《创新者的窘境》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为什么那些大企业、成熟企业对于新兴市场视而不见,从而坐失良机甚至直接走向衰败。IBM等巨头们不可谓不是创新的先驱,不然他们的产品也不可能垄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节点,但从垄断的那一天起,注定了他们再也无法做出“破坏性创新”般的产品。
于是,“去IOE”的潮流自然萌发开始流行,天亮了。这些巨头们也从此前的睡在金山上,全面哑火、失控,陷入了各种问题当中:
2019年5月,甲骨文在中国开始了大范围裁员,裁员的对象是开发人员,作为一家仅次于微软的软件开发企业,裁员研发大概率意味着败走中国的开始;
2019年10月,IBM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连续5季度收入同比下滑,而在中国区的营收更是连续8年止不住下跌颓势;
在更早以前的2015年,EMC便已被戴尔以67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成为科技史上最大并购案;
硬件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2010年代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转变,就是从“以PC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转型。
去IOE并不是简单地喊个口号那么简单,企业对其的强依赖性有其历史背景,传统IT巨头的落寞并不是因为其自身领域的竞争者,而是来自大门口的野蛮人。这个人的名字,叫云计算。
“凡人饮水处,皆言云计算”
21世纪第一个十年,AWS率先推出云计算服务,此后阿里巴巴、谷歌、微软相继也推出了各自的云服务。IDC报告数据显示,云计算在全球IT基础设施中占比已经超过50%,云计算超过传统数据中心成为市场主导者。Gartner预计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在2020年预计将增长17%,达到2664亿美元,
Gartner认为:“云的采用慢慢的变成了主流。因此,与云投资相关结果的期望也更高。下一代解决方案的采用是‘云增强’解决方案,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们建立在云平台的优势之上,以提供数字业务能力。”
几年前,市场对云计算还是小心谨慎,但才过了几年,就刮起了企业全面上云的风暴,传统IT腹地被云厂商不断侵蚀。为什么,云计算这么快能从少数人的抬头看天发展到现在的“凡人饮水处,皆言云计算”?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IT市场的中心正在向云转移:在硬件层面,云厂商成为了创新引领者;在人才层面,硅谷海归们的首选成了互联网公司;在客户方面,云已经成了距离客户、消费者最近的地方。
硬件升级,创新转移
在传统IT解决方案里,企业不仅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自建数据中心,还要为之匹配一支一支强大的IT团队,来负责服务器、网络、存储等架构搭建和日常运维,这对初创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即便对大企业而言也同样不是一件易事。
而在云计算时代,企业仅仅只需选定一家云厂商,剩下的事情就都由云服务所集成的IT能力来解决。一个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IDC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X86服务器市场跟踪报告》显示,X86服务器 Q2出货量大幅下滑。此前,由于价格便宜、兼容性好,X86服务器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出货量一直持续攀升。但这次大幅下滑的出货量,正是企业全面上云趋势的一大证据。
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为提升云服务的计算能力,在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创新也在这里频频发生。以阿里云为例,3年间推出了服务器液冷技术、全球最强AI芯片含光800等黑科技,还有将虚拟机性能做到极致的神龙云服务器架构,不难看出这发生在数据库、芯片等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能力正慢慢的变全栈化、性能化,节省了大量的计算资源。
八方来投,人才转移
前不久,谷歌两大创始人宣布退居幕后,印度裔CEO Pichai上位。当时坊间曾有过一个讨论,“为什么硅谷公司的高管印度裔数量远高于华裔?”,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有规模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也有体量巨大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吸收接纳这些硅谷英才。
此前,美国NBC报道了中国海归回国创业导致美国人才流失的现象,而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国外获得学位的中国学生约有 80% 选择回国,这一比例远高于 2007 年的 33%,其中约有 15% 选择投身于国内正在蓬勃发展的科技行业。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给很多人才创造出了职业发展空间。并且与硅谷之间的薪酬差距也一直在不断缩小,这一点在顶级企业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工程师已经能够拿到相当于美国工程师 70% 到 80% 的工资。这也是人才回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以阿里巴巴为例,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研发员工占比高达半数,2019年的招聘岗位中也多以研发为主,近两年研发投入的平均占比达到了15.53%,在BAT中排在首位。而在阿里巴巴投入重金设立的达摩院,两年时间已经汇聚了超过一千名高科人才,不少专家都是学术界久负盛名的大牛,2018年中在国际顶级技术赛事上获得了近20项世界第一,同时落地了多项研究成果。
华为、腾讯等企业也不遑多让,前者给应届博士开出最高200万年薪offer,后者优图、玄武等多个实验室网罗天下英才,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了硅谷海归、学术界高知人才的收割机。也得益于这些人才的贡献,云计算在计算资源与软硬件能力方面持续提升,才能满足企业日益迫切的上云需求。
全面上云,客户转移
IDC 发布的《全球云计算IT基础设施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全球公有云加私有云的市场占有率,在 2019 年将超过传统数据中心,成市场主导者。这是全面上云的拐点时刻。
业界口口相传,推动企业上云的第一动力是省成本,这话不假。但省成本并不是唯一动力,事实上,全面上云并不是一个“Yes or No”的问题,而是“When and How”的问题。
在省成本方面,以业内通用的 TCO 标准(即总拥有成本)计算,用云可比传统 IT 节省一半以上的成本,稳定性有 10 倍以上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 50 倍。
互联网公司该上云的基本已经上完了,传统行业在考虑的,也不是要不要上云,而是怎么上云,上哪家云的问题。银行业是传统行业中对传统IT依赖最深的行当之一,金融行业天然具备的多厂商、跨语言、安全性与数据掌控性等特性与要求,让其IT架构做到了事实上的“不动如山”:并不是不想动,是真的很难动。
而在全面上云时代,银行业的业务场景与传统IT时代相比大有不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也从依赖传统IT转向了拥抱云计算。民生银行在采用阿里云的分布式核心技术后,系统成本降低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每笔交易时间从 120毫秒缩短至50毫秒以内,每秒交易峰值从之前的7800笔上升至3万笔。2019年9月,腾讯云官方宣布了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 TDSQL 在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正式落地,成为国内首个被银行在传统核心业务场景中使用的国产数据库。
奔涌上云的不止于银行,还有主管部门的极力推动——银监会要求到2020年,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以四大行为首的传统银行的上云标案被阿里、腾讯们瓜分殆尽,新兴的互联网银行天然地全面拥抱了云计算。可以说,从互联网行业到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海量客户慢慢的开始全面倒向云上。
未来的云厂商长什么样?
未来的云厂商会是怎样的?大抵可以看国内外的两家云计算标杆企业是如何做的,就能略知一二。
2018年的AWS re:Invent 大会上,亚马逊宣布将放弃使用 Oracle 。今年10月,AWS官方博客发文透露亚马逊的消费者业务部已关闭最后的 Oracle 数据库,迁移正式完成。作为一家市值一度破万亿美元的巨无霸企业,亚马逊有足够的体量和自信对Oracle说不。
在国内,阿里云用了十年时间,做到了全球前三、亚洲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占据国内市场近半壁江山。其自主研发的飞天大规模操作系统,飞天系列平台等在技术上占领了制高点。此外,POLARDB、神龙云服务器、盘古分布式存储系统等组成的自研方阵,已经为全面进军传统IT市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自研”这个词,而不是使用“开源”方案,这从另一个角度同样能够准确的看出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的技术抱负:有自研的能力,也有基于开源二次优化的能力,还有对外开源回馈社区的能力,自研+开源才是对立统一的技术建设方向。
传统IT的自留地慢慢的开始被云厂商们逐渐蚕食。
为什么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能够在各自的市场下做出领先的云计算服务,这跟其业务模式同样有着关联性:电子商务的毛利偏低,但其峰谷间的业务规模数据量会有巨大落差,因此造成了计算能力的巨大富余,这是其能顺理成章进军云计算市场的动力。
如果要对未来的云厂商做一个画像,以AWS和阿里云为参照可以很容易得出三个共同点:
首先,一定是跟自身业务强相关的。全球8大基础设施硬件买家(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亚马逊、阿里、腾讯、百度)中,有5家在做云计算。2020年将不会出现新的超大规模公有云厂商,AWS、Azure、阿里云、谷歌云将瓜分75%的市场占有率。
其次,云的规模一定是大体量的。2019年双11,是阿里巴巴核心系统100%上云的第一次双11,2684亿的成交额和5亿用户的参与量,全天处理870PB数据,这个概念堪称恐怖。只有在具备如此大规模的业务量与复杂的业务场景下,才能更好地真正发挥云的优势。
最后,是拥抱开源的。虽然在今年年初,以MongoDB为代表的多个开源软件厂商与云厂商之间关系恶化,但也正是今年下半年,MongoDB与阿里云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阿里云也是国内第一家认可MongoDB新协议的云厂商,云计算未来终将与开源融合,不分彼此。
云计算能够诞生、发展到成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软硬件技术的成熟,但云的发展史也清楚地证明了,软硬件成熟并不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IBM因为错失云计算机遇而掉下神坛,Oracle在国内被阿里云的数据库打得难以招架,英特尔的挤牙膏式创新无法从自身找到新的突破点……
未来的云计算市场,属于那些资产雄厚、技术超群、拥抱开源的大厂,AWS仍旧独占鳌头,但微软Azure、阿里云却也来势汹汹,未来,公有云市场很可能将与全球一样,只剩下平台型厂商和细分市场深耕型厂商。
21世纪下一个十年即将到来,云计算未来发展如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封面图来自pexels